心与heart的比较和联想
艺术中医 | 心与heart的比较和联想
纵观中西方文化有许多不同:中国没有上帝,但有圣人;中国虽有郑和,却没有哥伦布;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却用来看风水,而西方人虽然没有发明指南针,但却用它去探险世界;中国人爱夸祖宗,而西方人却爱夸自己;中国人是乐观主义者,喜欢描述未来的美好前景,而西方人是悲观主义者,总担心未来会发生什么不测,等等。一如中国的“心”与西方的“heart”在有千丝万缕的相同点下又有许多的不同之处。
考察“心"与"heart"的字义解释,可知汉语和英语都既指心脏(the organ Inside the chest which controls the flow of blood by pushing it around the body)又指思维及情感活动(this organ as the center of the feelings)。心脏而言,在中医学中有“心主血脉"的理论,这与西方医学关于心脏功能的认识完全相同;然其指思维及情感活动在中西方医学理论中的表达却大相径庭。
在英语中,不仅"heart"本身具有思维及情感的含义,而且从中还派生出了诸如 eartbreaking、hearten许多情感词,照英语文化习惯,李白的《长相思》中“长相思,摧心肝"就被译为:"The vision comes not to my side,yet mutual longings us enwrap,until my very heartstrings snap(William John Bainbridge Fletcher)",这里译者是用"heartstrings"来表达那种思念之极的意境的可见,在中西方语言体系中,“心"与"heart"关于思维与情感的语义指向是具有同一性的。然而,种携载于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基因为什么没有像心指心脏那样在西医学理论中得到同样的表达,而在中西方医学理论之间却出现了心与脑的分野呢?
与西医学不同,中医学理论在认为“心主血脉"的同时,也系统地论证了“心主神志"的理论,于是照此,我们既可以从心指思维及情感活动的语义出发,用不同的学科视角去揭示存在于同一个体心与脑间形态的、分子代谢的以及生物电磁振荡或量子干涉的相互关系,还可以基于“心心相印”的语义指向大胆假说在特定情境中人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在不同个体间可能发生的“谐振传递"。沿着这一思路,人类还可能会发明出一种方法,以便对那些“以心印心"的情感传递图像进行“收视”,像我们今天收看电视那样。
以上的比较中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发生在心中的事件总有一天会“印"在我们心中。这不仅只是一种联想,而且也是我们基于中医学“心主神志”理论对未来生物医学关于思维及情感活动研究的一个展望。
(冯向前 刘润兰《艺术中医》)